石景山区残联十年·蝶变——自强与助残系列故事(五)

  发表时间:2025-11-05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十周年。为全面展现石景山区残疾人事业十年改革发展成就,石景山区残联特别策划“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十年蝶变——自强与助残故事征集活动,通过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文明风尚。值此,石景山区残联推出自强与助残系列故事,让榜样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今天,让我们聆听一个关于爱与重生的故事,看一位母亲与听障少年,如何用不屈的坚持,在爱与专业的指引下,共同凿开一条从无声到有声的璀璨星河。

 

自强与助残故事(五)丨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听障少年与母亲的追声之旅

 

2025年初夏的北京,石景山区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的家长等候区内,10岁的李同学安静地坐在浅蓝色的凳子上。他耳后的人工耳蜗处理器微微闪烁,像一颗小小的星星。头顶那道浅浅的手术疤痕,像一道被治愈的银河,静静诉说着这个少年穿越无声世界的漫长旅程。

S[APOIF[PO


        去年夏天,江西老家的蝉鸣对李同学来说只是空气中模糊的震颤。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像隔着重雾的船只,他只能看见粉笔灰在光柱里浮沉,却抓不住任何字句。妈妈跟他说话,往往要走到他身边轻拍肩膀他才有反应,同学也反馈说他不爱搭理人。看着活蹦乱跳却不爱搭理人的孩子,妈妈一筹莫展,直到有人建议她去专业医院的耳鼻喉科看看吧。7月,当地人民医院“极重度感音性神经聋”的诊断书落在妈妈手中,报告单上的铅字不觉变得滚烫。医生指着听力图说:“听觉神经几乎失去功能,只有人工耳蜗能帮助他重新听见声音。”8月的深圳手术室,无影灯亮起又熄灭,主刀医生摘下口罩:“手术很成功,但术后需要及时进行言语康复。”妈妈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回到江西,康复机构的老师举着相关词语卡片反复示范,李同学的嘴唇却像生锈的齿轮,只能机械开合。戴上耳蜗时,他总感觉自己听错了,不敢张口,那些陌生的声响让他不知所措。妈妈说:“他不是抗拒声音,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些陌生的信号相处。”


      
S[APOIF[PO


        
经人推荐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后,她立即向单位请了长假。4月的列车载着母子俩一路北上,行李箱里装着病历、课本和简单的衣物,手机里存着康复中心老师吴潭的电话。初见吴老师那天,李同学安静地坐在妈妈身边,他知道,妈妈为了让他听得更好,正在跟这位老师咨询。专业康复师根据李同学的特殊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经过3个多月的练习,努力有了结果——李同学能听懂故事并回答问题,能辨别绕口令,还能参与猜谜语。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妈妈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现在,李同学每天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康复中心上课。每周五,他都会坚持参加“花开有声 青声相伴”的志愿陪练活动,跟着志愿者练习标准普通话发音。从最初的茫然到如今能和大家玩故事接龙游戏,他的进步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喜。暮色里,他突然拽住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感觉我跟耳蜗成为朋友了!”
        晚风轻拂,少年耳后的设备闪烁如星。这条从无声到有声的旅程中,有医生的妙手、老师的指导、志愿者的温暖,但最明亮的光芒,来自母亲无私的付出和少年用倔强书写的生命奇迹——当命运合上听觉的门,爱与坚持终会凿开漫天星河。(
石景山区残联

分享到: